【解說】 今年73歲的尹清順是河北省滄縣人,他花費幾十年時間,從當地收集了500套“老物件”,建起一座民俗博物館,駐足在這些藏品前,舊時光仿佛觸手可及。
【同期】滄縣收藏愛好者 尹清順
我收藏老物件兒是受父親的影響,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時候,我看到很多古錢幣,被人收購后,拿去熔化了煉銅,覺得挺可惜的,于是開始收藏錢幣,那時候主要是去廢品收購公司淘東西。
【解說】尹清順說,通過收集古錢幣,他一下子就喜歡上了收藏。幾十年來,他收集了從先秦到近代的各種古錢幣。記者注意到,在尹清順的收藏中,有一種小竹簽樣式的古錢幣,顯得非常奇特,據尹清順介紹,這叫竹籌錢,是明清兩代在一些鄉村小型店鋪使用的代用幣。
【解說】從上世紀80年代起,尹清順的藏品逐漸擴展到瓷器、農耕用具等。隨著藏品不斷增多,尹清順將一處農家院改建成民俗博物館,并把自己的藏品分為八個主題進行陳列。這些藏品包括百工、樂器、錢幣等,每一件藏品背后都有一個故事,穿行其間,先人在這片土地上生產生活的場景,仿佛穿越千年,來到參觀者眼前。
【同期】滄縣收藏愛好者 尹清順
這是一件制鹽盔形器,我們這一帶,鹽堿地比較多,古時候人們制鹽,先去鹽堿地里刮鹽土,然后把鹽土放到這個盔形器里進行煮制,就可以得到食鹽。通過這個藏品,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人們的生產、生活情況。
【解說】據尹清順介紹,民俗博物館建成后,吸引了很多收藏愛好者前來交流,當地很多學校也經常組織學生前來參觀。
【同期聲】河北省滄縣賈莊子小學學生 張發昌
通過今天的參觀,我了解到了古人的勞動用品和生活用品,我非常驚訝,我以后要學習古人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智慧。
【同期】滄縣收藏愛好者 尹清順
我搞收藏的目的,就是想留住本地民俗文化,喚起人們的鄉土記憶,今后我打算把自己的藏品系統地整理一下,把博物館打造成一個民俗文化的教育基地,讓參觀者通過這些展品,了解過去,珍惜現在的生活。
艾廣德 劉穎穎 河北滄州報道。
責任編輯:【周馳】
[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(0106168)] [京ICP證040655號] [京公網安備 11000002003042號] [京ICP備05004340號-1]
總機:86-10-87826688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5699788000
本網站所刊載信息,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網觀點。
刊用本網站稿件,務經書面授權。
未經授權禁止轉載、摘編、復制及建立鏡像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Copyright ©1999-2023 chinanews.com.
All Rights Reserved